e>
首 页 十三友简介 十三友守则 十三友作品专区 十三友之友专区 古代名篇 当代大家 文学评论 海外名人 感悟与体会
 
张智深园地
不觚斋吟稿【卷七】新乐府
访问量:171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4-06 返回首页
 

不觚斋吟稿【卷七】新乐府

 

张智深

 

 

《君不见》歌谱

 

君不见

 

李白诗,张智深编辑

张智深曲

君不见,明月苍茫云海间,

征战不见有人还。

君不见,长相思摧心肝,

梦魂不到关山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君不见,行路难行路难,

拔剑四顾心茫然。

君不见,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君不见,哦,君不见,

举杯销愁愁更愁。

君不见,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君不见,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君不见,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君不见,一杯一杯复一杯,

但愿长醉不愿醒。

君不见,蜀道难于上青天,

让我不得开心颜。

君不见,将进酒将进酒,

与尔同消万古愁。

君不见,哦,君不见,

与尔同消万古愁。

君不见,君不见,君不见。

 

【诸家汇评】

不觚兄的《君不见》是我听到的最激动人心的诗词歌曲。荡气回肠之曲,遏云裂石之音,沉浸其中,为之神迷。我觉得,1、歌词歌名的选择和安排非常到位。2、旋律新美而简单上口。3、形式流行化。4、风格古风化。这几点加起来才成就了这首经典音乐。百听不厌!别看是流行歌曲,必将流传千古。我曾在浙江的会议上看到不觚兄现场演唱这首《君不见》,比听音频过瘾多了!张兄有这首歌也算对得起李白诗仙了,你没白爱他一回啊。这首歌应该推荐给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必然火。我也是这么想滴。

【敛裳答问】

问曰:敢问不觚兄,这首歌是哪年创作的?答曰:具体记不得,应该是一九九几年。在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诗教工作会议上,我演唱了此歌。问曰:敢问不觚兄,你擅写诗又擅作曲,哪个是你的最爱?答曰:二者都是最爱。只是有的时期有所侧重而已。这几年作曲任务较重,写诗就少了。问曰:我在广东的一次诗词活动上看到过你演唱这首歌,你的嗓音还真不错!答曰:我没学过声乐不会唱歌,只是能唱出点味道而已的啦。问曰:能否谈谈你创作这首歌的经验?答曰:这里就不说了罢,可以看下面的文章。

诗词歌曲《君不见》创作谈

张智深

前几年我把诗词歌曲《君不见》发到微信后,这首歌竟意外地火了起来。各诗词群社争相传发,搞得尽人皆知。每次我参加一些诗词活动时,大家也极力要求我当场唱一遍君不见他们才心满意足。此歌所以能火,网络的强大传播能力功不可没。当下诗人众多,微信诗群众多。多数诗人皆有手机,皆有微信,皆入微群,而且一人身居多群,遂使众多诗群都有交集。于是某诗群里某样东西一旦被感兴趣,立刻就可以传遍天下所有诗词群落,这情景令人细思极恐。不过,网络微信并非《君不见》蹿红的唯一原因,此歌本身的艺术成就是关键的内因。

《君不见》是我为李白的诗词谱写的一首歌曲。我非常喜欢创作古典诗词歌曲,大概能有几十首,最受欢迎的是这首《君不见》。它能得到人们的喜爱,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经验写与大家分享。

一、歌词的安排

诗词歌曲有一个问题,如果某首诗词作品没有名气,那么为它谱曲的诗词歌曲就很难让人接受而流传,这是因为歌词听不懂,影响了对歌曲的理解。反之就较容易接受。毛泽东的多数诗词还有一些知名的古人诗作都被谱了曲,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个现象足以说明问题。以前诗词歌曲的歌词,几乎都是一首或几首完整的诗作。但为大众所熟悉的古典诗词毕竟为数不多,适合谱曲的作品就更少了。这个很现实的问题限制了诗词歌曲的创作空间。我在创作《君不见》时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看到李白作品中较全面地反映他的思想意识和他的坎坷命运的诗作主要是长篇古风,这些作品较长,而且在每一首诗里,著名的好句子都较少,多数是一些大家不熟悉的、闲散的、不易懂的一般诗句,这样的诗作是不容易谱出好歌曲的。为了保证歌词的高质量,我想到了采用集句的方法。我把李白全集拿来,反复甄选了李白的一批有名气的、有深度的重量级的佳句,此外还要考虑所选的诗句必须能全面反映出李白人生和其艺术的整体面目,不能有所偏颇,以使歌词达到最高的思想、艺术水准,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将进酒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形成了一组超级华丽阵容。

有了这个华丽阵容还不够,因为各诗句来自各处,比较散,往往互相貌合神离,组合到一起后很多地方词意不是很通顺。经过反复思考我找到了一个好办法:用一个词把它们串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个词我选择了君不见。此词意即你难道没有看见吗?兼有苍凉、悲愤之意,正符合全曲的主旨。我用君不见三字把所有诗句以两句为单位串了起来,于是一堆东拼西凑的句子果然紧密地链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首歌词如此豪华而完整的阵容,那么歌曲在谱写之前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这种组合词的方法,为诗词歌曲的创作找到了一个新颖而有效的方式,有人建议我用这个方式再为苏轼、柳永、李清照等名家的诗作分别谱写歌曲。后来我又发展了这个手法创作了诗词歌曲《盛唐》,把唐朝近十位大诗人的佳句集中在一起,展示了唐朝的盛大气象。

二、歌曲形式

内地创作的诗词歌曲基本都是美声或民声歌曲,往往时代性较强,古意不足。如青主的《大江东去》、生茂、唐珂的《沁园春。雪》等等。但年轻人不容易接受美声或民声歌曲,他们喜欢流行歌曲。港台的诗词歌曲基本都是流行歌曲,如梁弘志的《水调歌头。中秋》、谭健常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古意较多,往往气象较窄,意蕴较浅。考虑大众的接受层面,我选择了港台诗词歌曲常用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又注意吸收了内地诗词歌曲深刻的意蕴和的宏大的气象。

三、歌曲的曲式

《君不见》采取再现性单二部曲式:主歌 + 副歌(主部 + 过渡 + 再现部) + 尾声。从第919小节是主歌部分,从第2036小节是副歌部分,从第3742小节是尾声。主歌的部分情绪较低沉平稳,音型较不规整。副歌的主体部分(第2031小节)情绪激愤悲壮,音型规整,与主歌形成强烈对比。之后的副歌的过渡部分(第3234小节)情绪转为低沉哀婉,音型复为较不规整。再现部(第3436小节)是主歌部分的不完全变化再现。尾声比较高亢,结束时情绪转为深沉。

四、歌曲的基调

1、李白虽然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但他又是个悲剧人物。他恃才傲物,睥睨天下,却不得重用,一生不得志。又因一时糊涂站错队而被贬谪,坠江而死。故此歌曲不能一味雄强,也不能一味风雅,而应体现出悲壮的基调,既悲且壮、层次丰富的内涵格局。我的安排是,歌曲的前四句的旋律表现悲愁、闲雅,这样的诗句如君不见,长相思在长安,梦魂不到关山难君不见,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诗句放在歌曲的前四句。副歌的开头转为悲愤、壮阔的情绪,这样的诗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行路难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等放在这里。情绪既具幽深沉郁之情,又有悲壮慷慨之气,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的复杂人生和深刻思想。

2、既有古风韵味又有时代情感;既简单上口,又要优美雅致,还要独具特色(不平庸)。这些要求,这首歌都做到了。虽然为古人的诗词谱的歌曲并不一定要求具有古意,但我觉得古诗配古调是最为正宗的,至少音乐要有一定的古意才好。当今多有采用昆曲、曲艺腔调乃至戏曲腔调也都是较好的办法。为今人的诗词谱曲可不受此约束,当然要根据诗作的内容来确定音乐的格调。

五、旋律特色

歌曲的优劣取决于旋律,好歌要有好旋律。我认为,优美的旋律不一定是好旋律,因为优美的旋律有可能很平庸。所谓好旋律应该独具特色,充满新意。好旋律有两种类型,一是新鲜惊艳,别出心裁,以李昕的《越来越好》为代表;二是个体平常,整体拔萃,以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为代表。《君不见》即属后者。这样的歌曲很亲切易上口,而且具有厚重的意韵。《君不见》能为大众喜爱,这是一个关键因素。歌曲的旋律音型基本都是八分音符的简单组合,甚至没有附点音符。每个乐句单看似乎没有精彩之处,但各乐句连接进行之后就产生了无穷的魅力。许多人都对我说,这首歌唱起来感觉一点都不难,但就觉得听不够。

说来有趣,此歌的主要旋律是在创作这首歌的几年前就作出来了,就是曲谱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旋律。当时这两句旋律是无意中在我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我并未觉得这两句旋律有多么出色,只是隐隐感到一种说不清的内蕴深藏在里边,将来会有用的,于是我将其记在本子里。多年后,我思考为李白的诗词创作一首歌曲,当我看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诗时,我就突然想起了几年前的那两段旋律:真是天作之合!果然,它们配合在一起之后,那两句旋律的深刻的意蕴就完全地释放出来了,形成了一个精彩的乐段。随后我又想出了君不见三字的关键旋律音型,那么全曲的格局就完全确定下来了。

六、音乐的处理

1、此歌有两个重要的音乐动机:一是君不见短句旋律。我把所有诗句都用君不见链接起来,那么君不见三个字是全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句。音乐创作上讲究重复就是力量,因此我必须抓住这三个字在旋律上运用重复的手法创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我将君不见三字配以“656—”音型(第910小节),然后使用模仿的手法将不同处的君不见配以“535—”、高音“323—”、中音“323—”等并反复出现,使听者对这个音型产生了强烈的印象并记住了这个音乐形象。此歌能给大众以强烈的感染力,这个音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也是我将君不见作为歌名的缘由。二是副歌主题旋律。副歌(从第20小节以后)是全曲最重要、给人印象最深的部位,我着重对副歌做了精心处理。首先是根据七言诗的音型特点,在旋律上选择了第 小节的音型“3323216”作为副歌的主题旋律(第21小节),让人产生歌唱者是在高声朗诵一首七言诗的感觉。然后将这个音型乐句作变形反复,之后在第24小节模仿为:“1161653”,然后将这个音型乐句作变形反复。接着,我又把前边这段反复——模仿而形成的乐段又完整地重复一遍(从第2632小节),完成了副歌的主体。由于典型音型很有特点并脍炙人口而且被多次重复和模仿,从而给了听者以深刻的印象。人们听完一遍之后,大都能记住并哼出君不见的旋律和副歌里的那句主题旋律。一首歌曲能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

2、副歌主题旋律在重复时没有采取通常的简单重复,而是采用了变化重复,在重复时让第一个音符提前半拍出现。比如第21小节的副歌主题,在第22小节重复时第一的音符3在前一小节(第21小节)最后的半拍就冲了出来,这样处理后,在强情绪下,就感觉一种激动昂扬的力量迫不及待地喷薄而出。在弱情绪下,则会感觉一种深沉无奈的意蕴在潜行。这个变化重复有如神来之笔。相比之下,简单重复的效果就显得呆板无味了。

3、激烈悲愤的副歌的主体部分(第2031小节)完成后,紧接着就是一句君不见(第32小节),仍然是中音“323—”的音型,音乐低沉幽缓,好像是一声长叹,非常传神。然后带出一段带有泪光的低回的拖腔,好像是说:唉,我可悲的人生啊。

七、起承转合的章法

这首歌的章法与诗词创作的起承转合不谋而合。开始句君不见,长相思在长安,征战不见有人还,紧接着是君不见,长相思摧心肝,梦魂不到关山难,其旋律的音型和音线与开始句完全相似,是典型的。接着是副歌,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第31小节的举杯销愁愁更愁,从情绪到音型与起承乐句都有巨大反差,形成了鲜明的。从32小节始,转入低沉并在第3233小节的字有变化地重复了乐段的旋律;第3436小节的君不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有变化地重复了乐段的旋律,从而实现了。歌曲第二遍也是如此。两遍唱完后,全曲最后六小节的尾声是三句君不见,其旋律仍是典型音型“323—”,好像是为全曲做了回忆性的总结,做到了神完气足。

八、词和旋律的配合

这首歌采取的是典型的倚声填词方式,即先有乐曲,根据乐曲旋律填上合适的词句。这和歌词是集词的性质有关。我把选取李白的诗句是东拼西凑来的,可以说是杂乱无章。我用君不见将他们串起来后,各句的位置安排又变得任意性很强,所以很难搞成一首完整的有逻辑性的歌词作品。鉴于此,我就按七言一句的歌词主体形式先创作了乐曲,然后再把李白的诗句根据旋律的需要进行适当安排。倚声填词时,考虑到词曲的声调配合不能出现倒字,遂把旋律做了适当调整。如果有的旋律不能改动,则考虑换一句李白其他的佳句。更重要的是要词和旋律在情绪、意蕴上的配合要做到完美无缺。此歌的第一乐段即前四句(第919小节)乐曲情绪比较深沉悲苦,便把长相思在长安,征战不见有人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诗句放到这里。副歌开始(从第20小节)第一、二句和第五、六句乐曲激愤雄强,便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行路难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置于此。第三、四句和第七、八句乐曲沉郁无奈,便把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置于此。这里有一个处理值得一提。前边所说,副歌主题旋律在重复时采用了变化重复,在重复时让第一个音符提前半拍出现。这样处理后,在强情绪下,就感觉一种激动昂扬的力量喷薄而出;在弱情绪下,则会感觉一种深沉无奈的意蕴在潜行。在这几个乐句上我有意配上的诗句,正好让那几个提前半拍出现的音符分别配上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字、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拔字、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举字等。从而鲜明地突出了这几个动词的激愤或忧郁的情绪,非常动人心魄,给听者的印象特别深刻。经过这些精心的处理,这首歌的词曲配合基本做到了完美。

九、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是指歌手在演唱中的歌曲处理以及乐队伴奏的处理。这首在非专业人士看来很简单很好唱。其实在歌唱家看来,这首歌唱好非常难。不是难在声音技术的运用,而是难在歌曲内涵、情绪的表现和把握。这首歌的情绪变化很丰富,也很内在,需要歌者具有良好的艺术素质和文化素质。虽然每个歌者对歌曲的认识和处理都不尽相同,但此歌的情绪有一个基本布局如下。

主歌部分:君不见,长相思啊在长安,征战不见有人还。君不见,长相思啊摧心肝,梦魂不到关山难,情绪基本上是深沉、悠远,呆着淡淡的忧郁。只有第16小节的长相思啊摧心肝情绪要激烈一些,尤其是字,要有撕裂的感觉。这是主歌部分的一个亮点。副歌的情绪变化层次较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激昂,字提前半拍冲出,要强处理,成为一个生动的亮点。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情绪要压抑下来,但要保持紧张。字提前半拍出来但要低沉悠长,可以用气声来演唱,与上边的字形成强烈对比,也成为一个亮点。接下来的君不见,行路难哪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君不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四句仍然按前四句一扬一抑那样处理。接下来的君不见,哦,君不见,举杯销愁愁更愁,伴奏从前面的激愤紧张立刻转为清淡悠长,歌者情绪立即转为虚弱悲凉,君不见有如一声长长的叹息,字要带些哭腔的感觉。举杯消愁四字的情绪要突然振起,好像心有不甘之气,但紧接的结尾愁更愁三字,乐队突然停止,只剩人声,显得孤立无助,回到了凄惨的现实,低沉下去。接下来全曲又从头反复一遍后至此而进入尾声(第37小节),尾声以三句君不见,最后呼唤出全曲这三个字的灵魂,显得意蕴深远。先是两句激昂的君不见高腔,然后以一句中音君不见,以低沉而不失力量的长音结束全曲。

十、诗词和音乐的意境共振

多年来我利用我在作曲方面的能力为古今人的诗词谱写了几十首诗词歌曲,并创作了多首根据古人诗作的内容而创作的民族器乐曲,在诗词和音乐的结合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我认为,诗词不能也不应该离开音乐。有人说诗词离开音乐独立发展是一种进步,我则认为诗词离开音乐独立发展只是一种无奈。诗词与音乐结合仅靠文学家和歌唱家还不行,必须依靠作曲家。但自古以来,诗人众多,而能音乐创作者则如凤毛麟角。所以诗词脱离音乐而独立发展不是必然规律,而是诗词和音乐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之所以说诗词不能离开音乐,不仅仅因为音乐有利于诗词之传播,重要的是,诗词结合音乐才能得到最完美的表达。

诗词的价值体现是要最大程度地感动人,而很多诗只看文字不能感人。一是文字表达不能充分,二是读者理解不到位。有些意境,读者接受的路径不是很通畅。从这个角度上讲,不能感人,诗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自古尤其是今日有很多好诗词,不能为人们所认识,就是因为脱离了音乐的缘故。如果今天还能到处出现千年前旗亭画壁的情景,诗词何愁不为人知、不被人识呢!

我认为,诗与乐合而能得到最完美的表达,是诗词与所配音乐(外加人心中所寓的意境)的意境共振的结果。诗词是讲究意境的,音乐也是讲究意境的,如果诗词的意境和所配音乐意境高度契合,那么诗和乐的意境叠加在一起就产生了共振,不是1+1=2而是1+1=10!遂使诗乐产生最完美的感人效果。

记得当年孔子听了《武乐》之后说到:尽美矣,未尽善也。当他听到《韶乐》之后便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觉得《武乐》的旋律和演奏都很美,但所展现的意境与孔子心中所寓的意境不相吻合,因而没有产生共振,所以孔子认为未能尽善。而《韶乐》不但音乐优美,而且其意境与孔子心中所寓的意境高度契合而产生共振,遂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这就是所谓的尽善尽美

对于诗乐的尽善尽美的意境共振,我是有亲身感受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看到很多人为这首诗配过好几个曲调,曲调都很美,但都没感动我。可能正如孔子所谓的尽美矣,未尽善也吧。只有一首被称为正宗唐音的一曲古调配上这首诗后,就令我极为动情甚至泪流满面。这从学术角度说,是诗的意境和曲调的意境高度契合而产生了意境共振焕发出孔子所谓尽美尽善的艺术魅力。可见,使词曲意境共振也是不容易的,那是个艰难的艺术创作过程。

《君不见》这首歌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就是李白的诗句的意境和我配的乐曲的意境高度契合而产生意境共振的结果。从上边所述可以看到,我对词的精心选配、对旋律精心设计和修整,就是追求诗和乐的完美契合,使二者的意境同步而引发共振。

我希望能有更多音乐家喜爱诗词,研究诗词,多为古今诗词谱曲,给中华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让诗词和音乐一起飞翔。

 

《望江东》歌谱

 

望江东

(望黑龙江东故国领土)

张智深词曲

关山遥望朔云中,铁马王师梦已空。

唯有西风心不死,年年吹雨过江东。

【诸家汇评】

好诗好曲。听过不觚兄自己演唱这首歌的音频了,太有感觉。前面的朗诵很有味道。吸取了一些京白的风味。我听是配的吉他伴奏,应该搞大交响乐团伴奏再加上合唱团伴唱就更完美了。旋律不错,配得上这首名诗!悲愤、激昂!我恨不得登上爱辉城头,面向黑龙江东岸高唱这首歌曲,慷慨悲壮,长歌当哭!

【敛裳答问】

问曰:敢问张兄,你创作了多少首诗词歌曲?答曰:目前有二三十首吧。问曰:建议张兄搞一场诗词歌曲个人作品音乐会,最好在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伴奏。不知意下如何?答曰:这个主意太好啦!就是没钱。

 

 

《下马石》歌谱

 

下马石

张智深词曲

独立皇陵侧,端居孔庙前。

千官皆下马,一石冷无言。

【诸家汇评】

看曲谱这是个小型的吟唱式歌曲。旋律平易但不平庸,很舒服!旋律的走法和诗字的四声配合得很融洽。第三遍居然是吹口哨,意想不到!这个手法用在诗词歌曲上很新颖,很有想法。我看这首歌的旋律,好像和许多歌曲里的乐句都像,但整体上看和哪首歌都不像,这是很不容易的。

【敛裳答问】

问曰:敢问不觚,我看这首歌呢,换上其他的五绝诗作好像也可以吧?答曰:可以的!事实上,用同一个音乐旋律填上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人所谓倚声填词方法,其音乐旋律就相当于某个词牌子比如《满江红》。我这首歌的旋律就相当于诗牌子《五绝》。当然你填的诗句要和音乐旋律的情绪和声律相吻合,才能成为好歌。问曰:敢问不觚兄,你为何在这首歌里运用了吹口哨的手法?感觉是不是有点流氓哦?答曰:那不会的。应该是一种诙谐、嘲讽的感觉。我觉得这正是那块石头冷眼旁观这些走马灯的官吏们和这个无情的世界时的一种心态吧。问曰:听你这么说很是开脑!妙曲。答曰:有人说诗里的字非常传神地表达出石头的眼神,而口哨则更传神地表达出石头的心态。

 

 

 

 

 

 

 

主办单位:营口王充闾文学研究中心 邮箱:yk222999@126.com 辽ICP备2023002710号-1

网站推广:营口之窗网站 技术支持:营口爱思达计算机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国家批准建站单位)